福建行业网>国内 > 正文

深夜,他们蹲在地上听什么? 播报

2023-06-18 11:42:09 来源: 南京江北新区

深夜,他们为供水管网“听诊”

荷风旭语

地下管网,是一座城市供水的“生命线”。路面下,数百平方公里的水网管道,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一般,延伸至居民小区、企业工厂、医院学校等城市“神经末梢”,为城市运作和百姓生活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资料图片)

多年来,为了守护好这条“生命线”,远古水业新区供水公司维保科听漏班组常常披星戴月,穿梭于新区的大街小巷,每天步行十数公里,24小时受理故障报修,保障着沿江、大厂等区域17万户居民的供水安全。今年以来,他们累计在全区范围内发现漏点100处,节水约160万吨,相当于节约了1万户居民一年的用水量。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孙进今年40岁,在听漏班组工作了10年,接受小北采访时,他总是思考清楚了,再用简洁的语句把意思表达出来。思路清晰、操作稳健,是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普遍评价。

“说起来挺有意思,我是学医的,在学校里手握听诊器,现在拿的是听漏杆。”学医的孙进毕了业走进远古水业新区供水公司,为供水管网“听诊”。

听漏杆,一根两米长的金属杆,一头包裹着胶皮圈,用来聚拢声音隔绝干扰,另一头裸露的金属直接戳在供水管道上,传导细微的震动声响。

听漏到底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孙进说,正常的供水管网由于内部的真空压力环境,水流应该是没有声响的,只有管线破损或者变形,导致内部压力环境造成改变,才能听到类似于水流冲击金属的声响。“不同的漏点都有不同的声响,‘咝咝’声是有裂缝,‘呼呼’声可能阀门接口松了,要是听到‘哗哗’声那肯定是水管爆裂了。”

▲孙进(左)、张金龙(右)在晓山广场管网听漏

因为听漏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孙进开始巡检工作的时间总是在夜晚10点左右,沿着管网走两三步就要停停,把听漏设备紧贴地面,寻找可疑的声响,直至凌晨两三点,步行近10公里才能完成当晚的巡检,遇到突发状况,第二天白天还要到漏点现场配合维修。

供水管网漏点分为明漏、暗漏两种,区别在于路面是否能明显看到自来水渗漏。碰上夜间工作,受限于照明条件等因素,难度更是倍增。当整个城市慢慢入眠,他们必须更加聚精会神,因为一旦有疏忽便可能造成天亮后城市的用水问题。用孙进的话说,班组经年累月的夜间行动,都在诠释着那一句很励志的话,“星光不问赶路人”。

学医的孙进,没有在手术台上完成“救死扶伤”,如今却在道路上和同事们施展着他们的“微创手术”。

“不论何种漏点,都需要熟练掌握漏点周边地下管网、阀门分布情况,仔细观察漏点水流压力大小、走向,再用听漏杆详细检查漏点具体在哪一段管网,最后再将路面凿出一平米大小的操作口,既方便维修人员下去堵漏,又不影响道路美观,相当于一次路面的‘微创手术’。”孙进有声有色地向小北描绘。

班组里,比孙进年长3岁的张金龙是公认的“活地图”,他原本是公司的工程车司机,供水区域路面道路情况早已门清,“当司机的时候我就习惯问这问那的,供水管网漏点一般都有哪些问题,维修怎么施工的,我都喜欢多了解一些。”

老同志们带着年轻人,这样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在每一个深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们的作业。有人听漏,有人负责观察周边管线位置,提供阀门、管道口径等基础信息。碰到初步判断出来的漏点,再用听漏仪等更加精确的设备核实一遍,几个人合计统一意见以后再确定是否维修施工。

施工维修过程中,当然也会碰到外界的抱怨,孙进和班组只能选择安抚,然后不断去提升自己。

某次在扬子一村门口的道路查到一处比较大的暗漏点,正值晚高峰期间,一旦停水维修,900多户居民洗菜烧饭都会受到影响,孙进和张金龙决定先关闭管线供水阀门,利用管线内余水的压力为居民们供水,在这期间实施抢修作业,最终仅用20分钟,就为损坏的管线安装上了抢修节,避免了2个小时以上的停水。

这样的事,孙进和班组习以为常。“我们几乎全年无休。虽然辛苦,但是通过我们的工作,节约了城市水资源,解决了困扰居民的用水难题,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孙进说。

▲远古水业新区供水公司听漏班组设备查漏中

因为管线老化等自然原因造成的管线漏水事故比较常见,听漏工作始终处于动态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在听漏班组和维保人员的努力下,远古水业新区供水公司目前已完成国家规定的供水管网漏损率指标任务,但孙进告诉小北,听漏班组的目标是自加压力,把漏损率再降低一些。

“就像百米短跑,提升记录哪怕0.01秒都非常困难,我们听漏班组就是需要付出上千个日夜的努力,去争取每一丝收获。”孙进说到。

素材来源 | 江北公用、远古水业

文 | 游堃

发布 | 郑好

审核 | 刘云涛

关键词:

[责任编辑: sdh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