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业网>国内 > 正文

说好庐山不写诗,苏轼没忍住写8首!一首毁人清誉,一首千古留名!

2023-08-05 14:50:03 来源: 个人图书馆-qiangk4kzk8us4

庐山和瀑布在唐朝就已经是5A级,为他代言的人可不止李白一个。300年后,另外一位超级大腕发帖实名点踩,他就是苏轼。

元丰七年(1084年),47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已达五年之久。他被宋神宗授意挪到离京城开封不远的汝州。苏轼决定,先经庐山赶往筠州与久别的弟弟相聚,再折回庐山、九江与家人会合北上。两位僧人好友——佛印和道潜都表示附议,佛印更是专程从润州赶过来,要陪他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登山之前,苏东坡信誓旦旦:这次去庐山,坚决不写诗不发朋友圈,立帖为证。


(资料图)

首先,这一路移步换景,应接不暇,哪有空写诗发圈啊?五老峰、三叠泉、漱玉亭、三峡桥……那是不是忙到起飞;再者,先辈李白那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早已成为庐山诗中的珠穆朗玛峰,自己再写,恐怕无法比肩。

5月的庐山,九十多座山峰,山峦起伏,青翠如画,俨然一幅3D版《千里江山图》。

苏轼那可是当时文坛领袖级人物,之前也与庐山结下过宿缘。一进山,一大群僧人fans就组好了应援队,在那里大喊:“偶像来啦!偶像来啦!”

庐山的游客和住民就沸腾了,争相传信:苏轼来庐山啦!

“这是哪个家伙泄露的消息?”苏轼忍不住“抱怨”写道:

初入芦山三首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站在陶渊明曾经隐居、李白曾经游玩的庐山脚下,苏轼仿佛做梦一般,快乐得不太真实。兴奋之余,又本能一激灵:“呦,这诗可别犯政治错误。”转而又矛盾起来:“诶,我不是说好不写的吗?好吧,既然破了戒了,写完这首,那就再写两首!”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初入庐山三首(其二)》

他说:“要是与青山素无交往,它就会在你的面前表现出一副高傲的样子,很难亲近,所以,要想真正认识庐山,就得及早与它交朋友。”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初入庐山三首(其三)》

他又说:“我早就有赏游庐山的雅兴了,经常还在梦里神游于云雾缭绕的山中,现在梦想实现了,我真地到了这里。”

游览过程中,东坡在已故好友陈令举的《庐山记》中,发现两首庐山的诗,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另外一首是徐凝的《庐山瀑布》。东坡不服,觉得如此并列,丝毫没考虑我偶像李白的感受啊。于是,到了开元寺,住持请东坡写诗,东坡二话不说,挥笔写下: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他呵呵讽刺道:“古往今来写庐山的诗多了,这是上天把这条“银河”派到人间的,李白的诗写得最好。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不是为了把徐凝那破诗洗干净的。”苏轼谁啊?那可是文坛大家、意见领袖,他的观点影响多少人啊!因此,这段诗话成了诗学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

东坡初上庐山,起初是“真香警告”,把自己不写诗的flag给推翻;然后,又来了一场“吐槽大会”,把前人徐凝的诗给diss了一通……徐凝的棺材板可压不住了,要知道这是他平生颇为得意之作,传说当年他凭后两句力压同时代著名诗人张祜,赢得了大V白居易“赛不得(比不赢)”的高规格点赞呢。苏轼这一下得罪了不少先人啊!

一行人继续前行,来到漱玉亭,东坡写下:

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

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

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谼。

来到三峡桥,东坡又写了一首《栖贤三峡桥》的五言排律,他把这两个地方称为“庐山二胜”,还边走边说:“庐山风景优美的地方太多了,我这个人比较懒,但老不写,也对不起观众啊,就选我心中的Top2写一写吧!”说话间,就在黄龙山北温泉院停了下来,欣赏壁上游客的题诗。大部分都是信手涂鸦,平平无奇,其中一首落款为“可尊”的诗作,让苏轼驻足观望。

题汤泉壁

释可尊

禅庭谁立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冷混常流。

苏轼蠢蠢欲动的好胜心来了,忍不住在下方题诗:

余过温泉壁上有诗

石龙有口口无根,自在流泉谁吐吞。若信众生本无垢,此泉何处觅寒温。

本是为了斗机锋、取乐子,不成想原创作者可尊和尚一路小跑而来,拿了三首和诗意欲再战苏轼。如果说,之前那首还算可圈可点,新来这三首却连打油诗都不如。苏轼看到可尊如此急功近利、举止轻狂,便不做回应,借故溜走。

可尊自讨了个没趣,竟又大言不惭跟他人说:“苏子瞻自护其短,见我的诗写得太好,所以嫉妒离开了。”随后,他跑到栖贤寺,想把自己的“绝句”题在壁上。僧人们正忙着磨石刻写苏轼的题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痛痛快快地挖苦了他一顿,将他赶了出去。这件事一时在庐山传为笑谈。

作为爱佛之人,庐山有两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一个是东林寺,一个是西林寺。东坡夜宿东林寺,与住持长老常总禅师谈论“无情话”(无情:佛教指无生命无情识之物),忽有所悟。黎明时,听到虎溪溪声终夜鸣响,看到庐山山色长年青翠,东坡豁然开朗,觉悟到“无情说法”的真谛,他马上参谒常总禅师,献偈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第二天,在常总禅师的陪同下,东坡又游览了西林寺。游着游着,他忽然在一堵寺墙前停了下来,觉得自己该写点什么了。于是,他饱蘸浓墨,在墙上遒劲有力地写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随后,把笔一挥,朗声说道:“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我关于庐山的话说完了”。

千古名篇《题西林壁》从此诞生!

关键词:

[责任编辑: sdhyw]